太阳城app 威尼斯人娱乐城 IM体育 太阳城app下载
欢迎光临太阳城app!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平顶山产业集聚区自规划建设之初,就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几年来,我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产业集聚区持续快速发展。但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集聚度不够,集聚辐射能力不强等。本文对我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予以总结,以期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主导产业概念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引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主要路径

(一)依托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规划发展主导产业

平顶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境内煤炭、原盐、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多达一半以上的产业集聚区因势利导,把资源占优势的煤盐化工、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规划为主导产业。叶县产业集聚区立足“盐”资源优势和化工产业基础,把煤盐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了采盐、精制盐加工、盐业物流、盐化工、医用辅料的产业链条,以中国盐业、平煤神马、武汉凯迪、神鹰盐业为龙头,以法国阿珂玛、台湾台盐等项目为依托,着力拉长盐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盐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平顶山石龙产业集聚区围绕煤炭资源,构建煤炭 热解提质 焦炭—副产综合深加工这一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煤气、煤矸石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以钢铁、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从黑色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依托自身优势,瞄准行业龙头和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力求在引进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上实现大的突破,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二)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我市现有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本土企业扩大规模,创新升级,同时,实施龙头带动、配套带动、品牌带动、技术带动策略,纵向连接、侧向配套,推动主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快速发展。目前,主要有:煤—焦—化工产业链,煤—电—钢产业链,煤—石灰石—水泥产业链,盐-盐化工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铁矿石-炼钢-加工产业链,医药-物流产业链等,如此分散的产业链条不仅使平顶山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也造成平顶山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呈现单一、散乱的现象,与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使平顶山市经济转型发展,拉长产业链条非常关键。

(三)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领头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以郏县产业集聚区为例,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完善产业配套。围绕医疗器械孵化园筑巢引凤,入驻年产240亿粒广得利医用胶囊,胶囊产量居国内前五名,入驻年产18万台医用空气净化设备的城工科技项目;积极推进圣光集团与瑞士、德国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围绕平煤机,共引进总投资105亿元的煤神机械、艾通机械等20家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矿山设备制造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三、平顶山产业集聚区及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聚区快速成长,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2014年,平顶山(不含汝州市)9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92家,比上年增加52家,占全市工业单位数的30.1%,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39.2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拉动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

分产业集聚区看,平顶山辖区内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拉动全市增速0.3个百分点;其次是叶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叶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拉动叶县工业增速8.2个百分点;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舞钢市工业增速3.7个百分点,拉动舞钢市工业增速15.7个百分点;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9.9%,高于宝丰县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拉动宝丰县工业增速4.4个百分点;石龙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同比增长11.2%,拉动石龙区工业增速9.3个百分点;郏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58.8%,高于郏县工业增速40个百分点,拉动郏县工业增速16.6个百分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16.4%,高于鲁山县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拉动鲁山县工业增速7.7个百分点;平新产业集聚区和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6.6亿元和2.2亿元,同比增长8.6%147.6%,但总量较小拉动作用有限。

二)主导产业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8.6亿元,增速20.46%,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市行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分产业集聚区看,三分之二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集聚区工业平均水平。2014年,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84.1%,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78.8%,同比提高15.7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3%,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63.7个百分点,主要是河南省万丰源橡胶有限公司和平顶山市亿鑫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新增企业拉动;郏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中工业比重为71.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3%,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63.7个百分点,主要是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新增生产线能力提高拉动;叶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中工业比重为64.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中工业比重为37.4%,同比提高27.7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5.8%,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335.9个百分点,主要是宝丰县宝隆不锈钢和翔隆不锈钢等新增企业拉动;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71.9%,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高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

(三)集群发展初步显现,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2014年,平顶山9个产业集聚区中,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以上的有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叶县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产业聚集区。在此之前,我市没有1家产业集聚区增加值达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星级标准。201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集聚度达到62.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主导产业占比超过40%的产业集聚区有7个,占我市产业集聚区的近八成。

2014年,平顶山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1.7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3%8.9个百分点,占全市的46.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3.3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市(4.1%9.7个百分点,占全市的44.2%,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完成税金总额30.7亿元,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市(5.8%5.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32.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近年来,各产业集聚区在引进企业进入集聚区初期采取很多优惠政策,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在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集聚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在今后一段时期将逐步显现。  

(四)主导产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集聚区不断调整优化主导产业结构,加大高成长性、高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布局。201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共规划发展主导产业有18个,每个集聚区集中培育发展2个主导产业。

9个产业集聚区中,以发展装备制造业(含机械制造、机电装备)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最多,6个产业集聚区涉及,占集聚区主导产业总数33.3%;现代服务业(含医药物流、盐业物流、现代物流)涉及4个产业集聚区,占22.2%;煤化工、盐化工涉及2个产业集聚区,占11.1%;新材料(含新型建材)涉及2个产业集聚区,占11.1%;非金属制品产业、钢铁产业、轻纺产业、光电分别为1个,占比均为5.6%

集聚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201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高于全市高技术产业增速0.8个百分点,占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市高技术占比高出2.9个百分点。

(五)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入驻集聚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从区内骨干企业中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支撑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直接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系列措施,结合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在装备制造、钢铁加工、纺织服装、煤盐化工、摩托机车制造等多个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起来。目前,平顶山在产业集聚特色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机电装备、新材料产业;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在煤盐化工产业;郏县产业集聚区在机械制造、医药物流产业;平顶山石龙产业集聚在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叶县产业集聚区在精制盐及盐业物流、机械制造产业;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在装备制造、钢铁产业;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在轻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宝丰县集聚区在光电、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特别是不锈钢产业等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1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大中型工业企业66家,占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4.4%,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达32家,占16.7%;在1-10亿元的有83家,占43.2%。中国盐业、平煤神马、平高电气、重庆隆鑫、平煤机、圣光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壮大。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下,产业集聚区实力不断增强,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

部分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只做到了企业空间布局上的集中,而在产业关联、产业链上下游方面处于离散状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明确。2014年,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中2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比重低于40%,分别是平新产业集聚区和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占比在40%-50%之间的有2个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仍待加强,集群效应亟待提升。另外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链接度低,缺乏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平顶山石龙产业集聚区为例,主导产业是煤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仅涉及炼焦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领域仍没有1家规上工业进入,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低迷大幅压缩了洗煤、炼焦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在看不到行业出路和支撑乏力的情况下没有生产的动力,导致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下滑20.6个百分点

(二)企业数量偏少、实力不强,主导产业发展缺乏带动

当前,在全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带动下,平顶山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亦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产业集聚区发展却极不平衡。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入驻项目较少。2014年,平顶山9个产业集聚区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最多的集聚区(37个)和最少的集聚区(4个)相差33个;集聚区201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其中宝丰县产业集聚区新增8家,舞钢市产业集聚区新增7家,叶县产业集聚区和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各新增2家,郏县产业集聚区和鲁山产业集聚区各新增1家,其他3个产业集聚区没有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也就是说部分集聚区承载完成工业增加值的工业企业载体太少,加上新增入库企业亦偏少,导致平顶山辖区内仅有2个产业集聚区达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晋级一星级标准。

201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现有大型工业企业18家,仅占9.4%;小微企业126家,数量占65.6%。能够发挥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配套供应生产、产业链式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偏少,制约了集聚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集聚区虽然引进、发展了龙头企业,但资源、技术环境不匹配,中小企业无序发展,龙头企业一支独大,缺乏配套,不能形成成本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缺乏有效支撑。

(三)主导产业类同、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产业集聚区之间竞争加剧

我市6个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装备制造、机械制造、机电制造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平新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下降19.1%;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机电装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同比增长9.4%;郏县产业集聚区机械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76.7%;叶县产业集聚区机械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5.6%;宝丰县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355.8%;舞钢市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9亿元,同比增长102.1%。产业结构类同不仅使各个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激烈竞争,而且还使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加剧,区域分工难以形成。

(四)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多,资本、技术密集型少;传统加工型多,新材料新技术偏少,大多数集聚区内所承载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一些钢铁、不锈钢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排在前四位行业的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高新技术企业仅有73家,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5.2亿元,占产业集聚区的52.4%,但在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中,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的仅有3个产业集聚区。其中高新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1亿元,占该产业集聚区的41.5%;郏县产业集聚区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占该产业集聚区的11%;平顶山石龙产业集聚区新型建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占该产业集聚区的4.7%传统产业由于生产技术更新提升慢,生产不断受到节能环保、成本提高的竞争压力较大;同时,部分产业集聚区研发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更少。这样一种仍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必然导致区域产品以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并且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严重制约着集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人力资源缺乏

随着集聚区入驻企业大量增加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用工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熟练工、技术工缺乏。用工环境不优、生活配套不完善,致使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产业发展后劲乏力。201412月份,我市重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全市有50%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劳动力缺口,比去年同期高出11.2个百分点。分工种看,缺乏熟练操作工的企业占25%,比同期上升7.1个百分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占25%,比同期上升7.1个百分点。

五、对策建议

2015年,是我省对集聚区考核的关键年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为确保我市各产业集聚区顺利“晋级过槛”,要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服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统筹规划,合理确定主导产业

加强对集聚区主导产业的规划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应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从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整合产业链条,提高集聚集约水平,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以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为例,目前该产业集聚区规划了450公顷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和制鞋企业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四分之一天下,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集聚区工业增加值的17.9%,仅次于主导钢铁产业(比重69%),高于主导装备制造业(比重2.9%15个百分点,另外、龙山纺织三期紧密纺项目、真源制衣项目等今年会陆续投产,如果舞钢市产业集聚区把纺织服装制鞋业作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比重将有大幅提升,也有利于舞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着力扶持培育和引进具有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尽快形成产业核心。着眼于产业配套,持续加强上、中、下游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延伸产品链,形成产业集群,带动集聚区产业升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叶县产业集聚区为例,目前该产业集聚区以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河南力帆树民车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重庆动霸、台州南鹰、江苏罗伯特等2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依托,以隆鑫机车公司成功上市为契机,加快建设投资隆鑫产业园,初步形成以树民、澳大、隆鑫三家生产三轮车的龙头企业,市场有份额、科技有支撑、项目有配套的龙头型经济,带动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三)根据产业集聚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政策 

由于各个产业集聚区所处的区位、拥有的资源、发展的阶段、面临的制约等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政策措施,避免由于相互竞争降低入驻项目的质量,否则,各产业集聚区容易陷入新一轮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中,短期内可能速度很快,但长期看可能会延续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产业集聚区要根据自身特点,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规避区域间产业同构,形成集聚区之间门类互补、层次不一,分工协作、良性竞争的格局。以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为例,随着近年来新城区依托城市区位优势,加大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商务中心区。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服务业增加值0.5亿元,同比增长%,服务业总量虽然低于工业,但增速已经远远超过工业,加之建业商务中心区、东方今典产业园等大型在建项目,平新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体系。

(四)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集聚区产业层次

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提高项目准入标准和入驻门槛,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市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引导已入驻企业转型升级,从粗放、传统向集约、高端转变。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低端产品和低效益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研发技术中心,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为例,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已进入产业集聚区一星级行列,但和二星级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该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指标受到限制,制约了部分项目进驻,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明显空间不足,要步入产业集聚区二星级行列难度很大,可以考虑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2015年如仍达不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从长远发展,可以考虑把这两个产业集聚区整合。

(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水平

创新集聚区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鼓励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产业集聚区开展校企合作,重视引进高端人才,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商务、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吸引力和承载力,使高素质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

完善服务长效机制,创优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对于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要优先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和体制等方面形成合力,将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生产要素等资源集中到主导产业上来,从而使主导产业迅速扩大,引领整个区域加快发展。

九游体育 九游体育 美高梅娱乐城 欧宝体育 澳门新葡京博彩 2026世界杯下注平台 澳门线上博彩 世界杯压球 美高梅博彩 威尼斯人娱乐城官网 世界杯压球 沙巴体育 体育博彩app 澳门银河网上赌场 澳门新葡京娱乐 沙巴体育 体育博彩app 澳门银河网上赌场 澳门新葡京娱乐 >网站地图-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