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在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全市经济受需求不足、价格下滑和经济转型等因素相互叠加的影响,主要支柱产业能源、化工等均有所下滑,全市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换挡减速阶段性特征明显,但是回落幅度超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形势十分严峻。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新常态下换挡减速特征明显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6.2亿元,增长4.9%,增速低于全省2.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3.7%,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4.9%,增速低于全省3.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1.5亿元,增长5.3%,增速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震荡回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1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比1-2月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比2月回落4.1个百分点。
煤炭、电力、化工等在全市具有传统优势地位的行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是导致全市工业增速放缓回落的主要原因。1-3月份,煤炭、炼焦、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电力等全市支柱行业增速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炼焦行业下降31.3%、化工行业下降14.3%、电力行业下降12.4%;纺织、钢铁、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等行业增长相对较快,但是与前两个月比,这些行业较好的形势没有得到巩固,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形势严峻。1-3月份,全市50家重点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下降1.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增长和下降企业各占一半,24家(扣除1家涉密企业)减产企业现价产值减少18.6亿元,下降14.1%,其中姚电公司下降40.0%、平煤神马集团总部下降24.2%、平煤股份下降4.4%;25家增产企业现价产值增加14.9亿元,增长15.9%,其中平煤机增长68.5%、平高电气增长31.0%。从产品价格看,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回落明显,其中原煤价格同比下降21.4%,钢材价格下降29%,烧碱价格下降8.1%,水泥价格下降15.1%。
在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的同时,企业效益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2亿元,下降22.5%,其中,煤炭采选业利润下降47.6%,炼焦业利润下降58.7%,电力行业利润下降15.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亏损企业119家,亏损面占16.6%,亏损企业亏损额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7.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月下滑3.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12位。比上月后退4个位次。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98.6%,投资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5.2亿元,同比增长28.8%,占全市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3.7亿元,下降6.7%,所占比重降低9.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下降。1-3月全市218个工业在建项目共完成投资72.8亿元,同比下降7.6%,低于全市投资增速2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和比重持续回落。1-3月,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36.7亿元,同比增长5%,低于全市平均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8.6%下降到81.2%。
(三)消费品市场持续小幅回落。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0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创12年来新低,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比1-2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比上年同期后移3位,比1-2月后移1位。消费品市场运行速度明显放缓,呈现低速增长,持续小幅回落态势。
(四)服务业相关指标增速回落,导致第三产业增速出现回落。一季度,其他服务业中的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主要指标增速回落是服务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其他服务业中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八项支出合计下降5.2%的影响,增加值同比下降4.5%,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0.1%,铁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6.2%的影响、行业增加值下降0.8%。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受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50.2%的影响,增加值下降8.5%,增速同比回落14.9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
在经济增长换挡减速,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一些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累积。
一是夏粮生产形势较好。今年小麦播种基础较好,基本适期适墒播种,为近年来长势较好的一年。据近期抽样调查,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68万亩,其中一类苗占80.6%,二类苗占14.5%,三类苗占4.9%。目前全市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近期雨水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小麦长势继续向好。夏粮丰产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为7.7:58.0:34.3,其中第二产业占比较去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非煤产业占比稳步提高,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7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3.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2.7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15.7%,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占比稳步提高,一季度全市非煤产业占比68%,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四大传统产业和六大高载能行业低速增长,占比下降。一季度,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4.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0%,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同比降低4.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两升一降”格局,特别是工业投资内部结构优化更加明显。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占比明显提高,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1-3月份,全市在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3.4亿元,同比下降6.8%。但从内部结构看,高成长性产业完成投资39.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5%,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21.7亿元,同比增长31.5%;七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29.2亿元,同比下降19.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同比下降6.1 个百分点。
三是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截至3月底,全市共计完成进出口总值20165万美元,同比增长51.4%,增速居全省第3位,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666万美元,同比增长57.1%,增速居全省第5位;进口2499万美元,同比增长20.5%。
四是金融、物价、城乡居民收入总体稳定。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60.6亿元,同比增长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29.2亿元,同比增长19.6%,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2%,涨幅与上月持平,呈现温和上涨态势;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0元,名义增长8.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8元,增长10.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7%,均超过全市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然不高,但部分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还有所前移。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一季度全市GDP增长4.9%,增速居全省第15位,前移3个位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增速居全省15位,同比前移1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增速居全省第12位,前移6个位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 %,增速居全省第12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数据与那些增速较高的省辖市相比并不突出,但这是在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全市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减弱、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以及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更显不易和珍贵。表明全市所采取的各项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政策措施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奠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效应已经有所显现,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增速的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换挡减速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全国普遍性。但全市经济增速放缓幅度超出预期,表面上看是二产增速下滑、三产部分指标偶发因素使然,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全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快速回升的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
(一)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突出。当前,全市正处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过程之中,在外部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新旧产业接续和动力转换正处在攻坚期。一方面,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地位的行业正在消退,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另一方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虽正在崛起,但力量规模仍然较小,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增长动力转换的青黄不接难以支撑全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二)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潜在风险显性化趋势增强。受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影响,部分行业生产经营持续困难,效益下滑。一季度,全市共有涉煤(原煤开采、洗煤和炼焦)企业75家,停产24家,近三分之一,发电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原煤产量下降13.7%,洗煤产量下降19.9%,焦炭下降4.9%,发电量下降15%。工业效益大幅下滑。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2亿元,下降22.5%,其中,煤炭采选业利润下降47.6%,炼焦业利润下降58.7%,电力行业利润下降15.4%。如果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或者大面积裁员将会增大新的潜在的社会风险。
(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一季度,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133个,同比减少29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亿元,同比下降8.5%,低于全市平均速度22.7个百分点。其中宝丰、郏县、舞钢、鲁山、石龙产业集聚区同比分别下降52.5%、27.9%、26.7%、13.2%和8%,作为投资项目的集中摆放区和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抓手的产业集聚区,投资出现大范围的负增长,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销售面积销售额双下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作用和市场预期不明朗等多种因素影响,1-3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2个百分点。共销售房屋1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0.2%,实现销售额7.1亿元,同比下降41.3%。
四、对策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需难有大的拓展空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在宏观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全国、全省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全市来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持续乏力,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完成全年目标十分艰巨。下一阶段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主动适应新常态,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把稳增长放在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稳住增长调结构,稳住增长抓效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经济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一是明确导向,细化目标。要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刚刚召开的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和评比表彰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为指导,紧密结合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明确的各项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形成有机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做到“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认知,强化对各部门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落实的紧迫感,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切实推进全市经济运行的整体平稳和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一季度全市及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尽快测算后三季度部门和县(市、区)目标任务,并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二是稳定工业增长,防止出现持续性的回落。要密切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扩大优质增量、缩小减量。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分类指导,着力促使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有市场需求的企业加快生产,以畅补滞。继续关注重点行业、传统优势产业的解困情况,帮助困难企业落实好产销对接、用工对接、融资服务、减轻负担等帮扶政策。可考虑实行对重点企业的对口服务,使帮扶服务与企业发展形成更紧密的联结。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服务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和潜力所在,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强化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支撑,建立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城市特色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建设,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培育服务领域领军企业,依托市内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
四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投资既是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和有力抓手,也是增强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成长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多引进龙头型、创新型项目,同时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积极推进签约项目的实施,加大“促开工、促在建、促投产”力度。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两区等载体建设。
五是防控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速回落和效益低迷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金融、就业、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风险,避免矛盾与问题在这些风险点的积聚,严防大面积失业形成新的不稳定隐患,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密切关注主要农副产品和重要蔬菜品种的价格波动,稳定群众生活,同时,要加强春季农作物田间管理,积极防范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确保今年夏粮取得一个好收成。